编者按:mk体育官网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为此我们计划编撰《mk体育官网院志》,设置“忆往——我与河大数学缘”栏目,旨在总结学院近百年来的办学经验,挖掘员工们记忆中留存的各种精彩故事和美好瞬间。期待各位员工能够用文字呈现您对母校最深刻的记忆,记录传道授业的师长,叙写相互砥砺的学友,回忆课堂内外的美好瞬间,介绍您在这里的成长经验,分享您人生事业的收获,为学院的百年华诞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学者以深深地启迪。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积极参与,不吝赐稿!相关稿件我们先将以微信公众号形式推出,然后在院志专栏择优刊出!来稿请发至hdsxxy2019@163.com信箱。
一日数学,终身建模
——尚煜
毕业至今已17年有余,回想自己的青葱岁月,感慨万千。在河大数学系度过的四年正式开启了我一生数学的大门。
一、入学
时间回溯到1999年的夏天,在经历了人生第一次抉择——高考后,我被录取到mk体育数学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开封人,对河大一点都不陌生,高考后的暑假,我还经常和高中同学到河大打篮球。那时对河大的印象就是:老学校,曾经辉煌过,大礼堂、东斋楼等建筑很有古韵。
那个年代,数学并不是热门专业,很多人觉得学数学很苦,没钱途,只能去教书,甚至连我的高中数学班主任都不建议我读纯数学。可我从小到大,都对数学物理情有独钟,我是真想一辈子跟数学打交道。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比于一些无奈进入数学系的员工,我比他们有更多些学习数学的激情。当时就不止一次开心地说过:“我终于可以不用分心思在语文、政治这些学科上了,我终于能天天上数学课了!”那时候,一些同学听说我是从生物系转到数学系的(由于高考发挥失常和报志愿的失策我最初是录取在生物系的,但我实在是太喜欢数学,就费尽周折在正式上课之前转到了数学系),都笑我傻,说怎么放弃生物这么有“前途”的学科,跑来遭这个罪?没听过那句老话吗:艺术系的跳舞,数学系的跳楼。我当时只是呵呵笑了笑,回答说:“我喜欢数学”。殊不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迎来了迟到的重视。现在能够从数学系学成毕业,不光有前途,也更有钱途!
二、适应
短暂的军训过后,就正式开始了在数学系的学习生活——紧张,刺激。数学属于那种门槛比较高的学科,极强调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归纳演绎是家常便饭。高等数学可以说和初等数学完全两个味道,甭管初等数学学得多好,也并不能说明你能在高等数学里游刃有余。可以说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就看谁能尽快找准跑姿,适应新规则了。很庆幸,我被分到了一个拼劲都蛮足的宿舍,室友们在学业上都还是很下功夫的。最后的考研成绩也证明,我们宿舍的大学四年是成功的(好像是考上6个研究生。这其中还开创了数学系第一个以员工会主席身份考上研究生的先河)。我曾记得,为能抢占好的听课位置,经常是上节课刚一结束,事先商定的室友便夹着8本书或笔记本,一路百米冲刺,到下节课的教室占据有利位置,长此以往,乐此不疲。为了让员工能够更快适应老员工活,每个年级都配备一名辅导员,我们年级有幸在于吉亮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老员工活。于老师经验丰富,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国球。由于都是开封人,平时聊得也更多,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受益匪浅,就连我的职业规划,于老师也帮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三、学习
大一、大二时,我们最主要的课程就是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这两门课可是说是整个高等数学的灵魂。任何后续高级课程都离不开这俩工具来构建新的理论。我们的两位任课老师,李育生老师和李国强老师都属于心慈手软型的,一到考试就要想方设法给我们手下留情,毕竟大学里挂科还是很严重的。李育生老师为了能让大家伙都顺利过关,出题难度可以说是良心到惨不忍睹,如果仍然考不过,只能说你真不适合学数学,或者你不努力。可以说,这两门课我们还是学得比较轻松的,但说心里话,老师的仁慈,也给我们未来埋下了隐患——基本功不过硬。这在后来的考研冲刺学习中就看出来了。
不过有一个老师还是蛮“残暴”的,他就是当时人人提之变色的教解析几何的马国强老师。马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节课你得仔细听,但我估计你们能听懂一半儿就不错了。”马老师声音洪亮,语气抑扬顿挫,给人很有威慑感。基本上上他的课,大家都比较怯,谁都不想被他挂黑板上下不来台。马老师严格归严格,但有时候有些死板。我曾经几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出他的习题,就因为跟他讲的方法不一样,就被判错。找他询问,他直接一句:“你就按我的方法来就行了”。令我当时很不舒服,不管方法优与劣,至少我在思考,在尝试创新。这种过于教条的教学方法我是不太认同的,这样会很容易抹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说到启发教学,我很喜欢当时的王天泽经理给我们代上的两次数学分析课。虽然只有短短两次课,他就经常用启发式的问句,来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告诉我们1+1=2。王经理是陈景润大师的关门弟子,水平可想而知。大四时,我还跟着研究生听了几次他的微分流形课,收获颇丰。
四、结缘
到了大三大四,随着一些高级课程的开设,大家顿感压力不断增加,经常会出现临课涕零,不知所云的状况。要不是老师们慈悲心肠和同学们平日互助,考试后涕零的会大有人在。这期间我遇到了影响我一生的两位恩师:王秀琴老师和杨金中老师。
王秀琴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运筹学和数学建模,她是一位和蔼可亲,没有任何私心,一心为员工的良师益友。从她的课上,我找到了我的职业方向:数学建模。一直以来我都反复问自己,我学那么多数学知识,可以用来干什么?老实讲,我偏向于实用主义。我渴望能用自己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但却不得其路。恰在此时,王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门,引领我进入了数学建模的世界。在这里,你不需要创造发明晦涩难懂的新理论,你的任务就是,将那些生产生活的难题,用数学思维和语言简化翻译成方程、公式。用你掌握的分析计算技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可能来自高尖端的科技领域,可能来自日进斗金的金融业,可能来自工业设计,也可能来自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无处不数学。
从王老师那里,我第一次接触了数学建模,也参加了影响我一生的全国老员工数学建模竞赛。大三时,很多人已经在考虑自己的毕业去向问题了。由于数学建模不是考研课目,很多本来实力很强的员工,为了备战考研而放弃了这门学科。我当时没有犹豫,很清楚这就是我想要的,并积极参加了王老师无偿举办的数学建模兴趣班。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很多双休日和假期,我都和来自不同院系志同道合的员工一起,学习一个个建模例子,体会数学建模的妙趣。那时候,学校对数学建模的支持并不多,资源匮乏,河大的网络还不发达,信息比较闭塞,我们想弄个什么新资料很难,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很老旧的学习资料。电脑更不用提,根本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建模实验室。但不管怎么说,王老师还是想尽各种办法给我们创造学习机会,这期间她也会请一些老师来帮忙讲一些特别话题。第一次参加建模比赛是在刚入大三,那时候没啥经验,知识储备也不足。在三天封闭式的竞赛环境下,我们3名组员,吃住都在一间屋,从拿到问题、选题、分析、定下解决方案、编程,最后根据结果写出一篇小论文提交。我们组当时卡在了不知如何进行弧长参数曲线拟合 (那时候还没学微分几何),结果稀里糊涂的交了篇论文。意外的是,陈守信老师在看了我们的论文后,即赞赏又惋惜。他说我们的文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写得很好,遗憾的是结果处理太粗糙,无法最后递交到省里比赛。当时我并没有太沮丧,第一次嘛,经验不足。可事后同王老师聊天得知,她当时对我们组还是挺看好的。后来到了2002年,身为大四员工的我,和计算机系的大四员工张磊,数学系大三员工尚婵妤组队再次参赛。王老师建议我们找个女生组队,可以弥补男生容易粗心大意的缺点。事实证明王老师的建议是正确的,尚婵妤虽然才大三,但基本功扎实,考虑问题也很细致。我们三人配合默契,最终成功拿到了河大第一个全国一等奖,开了个好头。当时校领导也很开心,觉得这次把郑大比下去了(郑大那年没有全国一等奖),还专门让宣传部门采访我们出了个新闻报道。
建模小组。左起: 周福娜(指导老师),尚煜,尚婵妤,张磊
从那以后,数学建模开始不断得到学校的支持,成绩也越来越好,据悉现在已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了。但不管有多少成绩,都离不开王老师的奠基工作,没有她就没有河大的数学建模,就没有数学建模实验室。因此,在我心目中,数学系的建模实验室应该叫秀琴实验室才对!
另一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杨金中老师,他教我们概率统计。杨老师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上课气氛非常轻松。我记得他说过,他觉得玩电脑游戏挺好的,不断地升级很有趣。当时我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了,没想到他还挺新潮!我的概率统计底子打的不错,也多亏杨老师的课讲得好。每次考试前,杨老师都会专门预留一段时间,让我们去办公室找他答疑。可能因为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去找他问问题吧,他对我印象蛮深的。他看我问的问题太深了,还嘱咐我不用准备那么复杂的题目,考试都是很基本的,让我轻松应对就成了。后来那次考试我拿到了全年级唯一的100分,也是唯一一个解答出附加题的人。听后来低年级的学弟说,杨老师把我当榜样推荐给他们了,弄得我怪惊喜的。我现在的职业,就是建立在统计分析基础上的数据分析,或者叫Data Scientist。有时分析问题需要一些概率统计原理时,总能回想起他当时上课时讲到的解释。
从河大本科毕业后,我去了中科院读数学物理,后来到德国爱因斯坦研究所做引力波数据分析,再后来到莱布尼茨微生物研究所做种群结构分析,如今又要在BASF从事新型传感器的研发。一路走来,不管在哪个领域都离不开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而且我这辈子都离不开这两项技能。因此可以说,这两位恩师是我的职业领路人也不为过。
2017年,引力波大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我的师爷Kip S. Thorne获奖。这之前我作为小兵为诺贝尔奖贡献力量。
任职 data Scientist
五、友情
除了师生情,大学时代的友情也很珍贵,那是一路陪你走过自己最青葱岁月的兄弟姐妹。我们宿舍这几个人脾气性格都很好相处,四年下来几乎没咋红过脸。由于课业繁重,数学系的员工真没多少时间去尝试各种休闲。平时大家一起讲笑话,聊家常,打球,打扑克,在学校后院租的房子里做酸菜鱼,到我家看2002年世界杯,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宿舍兄弟毕业合影。前排左起:孙红勋,张治江,尚煜,许东亮。后排左起:薛均晓,李建磊,赵剑涛,解俊山,信恒占,王朝君。
我们宿舍的老大,就是那个创造了数学院历史的张治江——第一个以员工会主席的身份考上研究生的人。我和他都是开封人,当时各自一报家门,就倍感亲切。他其貌不扬,但为人八面玲珑,口才好,生活、社会经验极其丰富,是个管理人才,系里大大小小的活动他都主要参与组织,是于老师的得力帮手。他当时经常拉风的开着摩托车上下学,也是最早挎着手机的员工。我记得有次我父母回老家了,我就邀请全宿舍室友到我家玩,结果热水管突然裂缝了,突突的直冒热气和热水。我当时吓傻了,直接喊:“张治江,咋办?!”还好他反应快,直接关掉总阀门,然后帮着我收拾烂摊子。可以说生活上,他绝对是我们值得信赖的大哥。
我们的寝室长,同时也是我们三班的班长是解俊山。他可是个浓眉大眼的白面书生,不但心很细,脾气也好,做事情稳稳当当,也很值得信赖。我最佩服的是,当年聊天时他对“何为聪明”的看法,他说:“啥叫聪明啊,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就是聪明!”很实在的观点,很实在的人。因此在我眼里,俊山就是聪明人,他也正像他说的那样,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如今的他,已经是数学院的中坚力量,真心佩服我这位老班长。
我们宿舍擅长舞文弄墨的信恒占部长,操着一口浓郁的南阳口音,如今也在河大经济学院干得风生水起。另一个文能在校广播站激扬文字,武能在足球场攻城拔寨的薛均晓当年可是我们院新闻部门的头号笔杆子。目前他和年纪最小,但很有灵气的李建磊,四班班长孙红勋(我们宿舍就他一人是四班的,还是个班长)都在郑州拼事业。还有奋战在教育战线、打得一手好牌的赵剑涛,平时最爱讲普通话,但又是讲得最不标准的王朝君(注意,念chao不念zhao 。就因为这,当时我们都是直接调侃的叫他美女)。还有后期加入我们宿舍的许东亮,以及太多太多值得怀念的人和事。
临近毕业时,大家本来想着可以放松一下,出去玩玩,结果碰上了SARS流行。全国抗疫,学校几乎封闭,严控员工外出,搞得我们当年很是郁闷。在最后的毕业散伙饭局上,为了宣泄压抑了几个月的心情,为了即将分别的友情和师生情,很多人都喝多了,也哭了……
现在的我们分处在天南地北,各行各业,但一旦聚下来,聊的最多的还是过去读书时的那些事儿。
六、结语
这就是我们的芳华,那些曾经在数学系绽放过的美丽的花!
祝福:祝愿我们数学院越办越强,老师员工都安康!
2020年7月8日于德国不伦瑞克
作者简介:尚煜,男,河南开封市人,2003年6月本科毕业于mk体育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专业,保送至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习数学物理,获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08年到德国马普所、爱因斯坦研究所从事引力波数据分析,2013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德国莱布尼茨微生物研究所任Data scientist。今年8月开始,将入职巴斯夫集团,任职 Data scientist 参与研发新型传感器。目前居住在德国不伦瑞克。